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门市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办事处、农场,天门高新园,天门工业园,市政府各部门:
《天门市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天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4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天门市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顺应新时代城市建设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解决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夯实“美好五城”基石,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鄂政发〔2017〕67号)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我市城市建设阶段性特征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强化“生命共同体”理念,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中力量破解一批事关城市建设绿色发展的突出问题,整治“城市病”,补上城市建设绿色发展短板,推动城市建设转型升级。
二、行动目标
(一)城市水生态得以修复。实施水连通工程,形成“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的城市水系,构建“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的水乡园林城市格局。建立城市供水安全饮水机制,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稳定在98%以上、水质100%达标;完善城市雨污管网,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逐年提升至94.6%、95.1%、95.4%;城市排涝能力比2017年提高30%,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二)城市面貌发生重大改观。海绵城市理念和综合管廊建设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得到广泛应用,城市历史文化建筑实行挂牌保护,荆楚派建筑风格得以凸显,50%的老旧小区得到改造,市容市貌明显好转;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得到推广,城市新区新建道路综合管廊配建率30%以上,城市道路综合管廊配建率2%以上,城市建设走上集约、节约、生态发展的轨道。
(三)城市绿化明显提升。加大绿化建设力度,巩固创园成果,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城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14.6平方米,老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
(四)各类废弃物得到收集和处置。建成一座日处理能力8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建设两座年消纳能力共10万m³的建筑垃圾消纳处理中心,规范建筑垃圾处置;建成日处理能力30吨的城市餐厨垃圾收运和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城市餐厨垃圾合理利用和处理率达到70%以上;大力推广垃圾资源化、减量化,中心城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60%以上;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改建并重、卫生适用、方便群众、水厕为主、有利排运”的原则,进行公厕规划建设改造,实现老城区800米、新区500米公厕全覆盖。
(五)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社区周边按15分钟生活圈的要求,配套小学、幼儿园、社区卫生、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和菜市场等公共设施;大型公共设施实现免费开放,城市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分担率提高1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坚持规划引领。
按照《城乡规划法》《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编制《天门市城乡总体规划(2018-2035)》(以下简称《规划》),并以《规划》为载体,组织开展“多规合一”试点,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衔接的城市发展愿景,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明确全域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城镇宜居绿色品质建设等目标和分阶段发展思路,合理预测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
1.明确管控重点。要划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制定城乡全域规划“一张图”,做好分区管控和边界落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实现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底线刚性约束,保护和构建规划区生态安全和彰显城市山水格局;将城市红线、城市蓝线、城市绿线、城市紫线、城市橙线、道路红线等城市“六线”落实落位落细,并合理安排战略用地,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预留好发展空间。(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配合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委、市林业局)
2.提高保障能力。要重视城市安全,明确重要基础设施布局和要求,提升规划期内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确定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统筹城市对外交通等重大交通设施,规划城市主干路网、快速交通系统和综合交通枢纽,确定道路网密度、公交出行比例等规划指标;明确城市滨水环境、公共绿地等城市开敞空间以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目标和标准;加强历史文化和荆楚地域特色研究,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特色风貌;同时,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做好镇、村规划指引。(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委)
3.完善规划体系。要按照“三层(市域、规划区、集中建设区)、三控(控生态、控边界、控预留)、一平台(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操作模式,建立天门市城乡总体规划“一张图”体系;整合各类空间性规划和相关规划,做到“发展目标、用地指标、空间坐标”相一致,形成城乡统筹、全域覆盖、要素叠加的“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建立以“多规合一”为基础的空间规划信息平台,整合其他空间规划信息,逐步实现部门协同、信息共享、项目审批、评估考核、实施监督、服务群众等功能。(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
4.严格规划管理。建立查处违法建设奖励结账长效机制,形成竟陵街道办事处、杨林街道办事处、天门高新园(以下简称“两办一园”)与城管、规划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遏制违法建设势头,做到违法建设零增长;对城区已有的违法建设进行调查摸底,逐年制定拆除计划,2018年拆除违法建设3万平方米;2019年拆除违法建设2.5万平方米;2020年拆除违法建设2万平方米。(责任单位:“两办一园”、市城乡规划局、市城管局)
(二)加快城市水环境治理。
1.确保饮用水安全。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加强对二水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按备用水源标准对原一水厂水源地进行建设和保护;适时启动二水厂扩规或者三水厂建设,确保城区饮水安全;制定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办法,对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摸底建档,用三年时间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将城市老旧管网改造纳入到每年的建设计划,及时改造老旧管网,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严格落实水质月检(42项)和半年检(106项)指标检验制度,检测结果每月在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公示,确保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稳定在98%以上、水质100%达标。(责任单位:市住建委,配合单位:市卫计委)
2.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实施红线蓝线管控,按照“一湖(河)一策”要求,科学编制城中湖(河)保护规划,全面开展城中湖(河)勘界和划界工作,划定湖泊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确定湖(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强涉湖(河)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加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确保河湖面积不缩小、水质不下降、防洪能力不降低。(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3.修复水生态。以“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提高水安全、发展水文化”为目标,以“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为指导,以渗水、滞水、蓄水、净水、防洪五大工程建设为抓手,以“四湖六河”水生态修复工程为重点,坚持防涝、治污、生态一起抓。统筹考虑河、湖、岸、植物、生物等生态要素,系统开展江河、湖泊、湿地等水体生态修复,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河山干渠为核心,连通河山干渠、杨家新沟、龙嘴河、小南湖及沿线塘堰;以北湖公园建设为契机,连通西湖、北湖、汉北河、风波湖、谌桥河;以东湖公园二期改造为抓手,实施退渔还湖,连通东湖、天门河,实现大东湖水域全贯通。(责任单位:市住建委、市城投公司、市水利局)
4.实施雨污分流。所有新建道路配套雨污管网,老城区全力推进截污纳管建设。实施天门高新园及老城区雨污分离改造,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逐年提升至94.6%、95.1%、95.4%。同时,实施城区雨水井边连接管工程,改造状元路北段等老城区雨水管,及时疏通堵塞管道,提高管道泄洪能力。(责任单位:市住建委、市城投公司、市天力城开公司、市园投公司)
5.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将建成区自然植被、江河湖塘、湿地等生态敏感地带的保护和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城市河道水系治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中水回用工程带动城市科学用水体系建设,提高城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严格对照《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明确责任分工,力争2018年达到省级节水型城市标准,2020年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责任单位:市住建委、市水利局)
(三)加快环卫设施建设。
1.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以数字化管理中心为依托,建立、完善“智慧环卫”数字化监管平台,对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网上监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同时,加快与北京桑德集团的合作进程,建设日处理能力8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责任单位:市城管局,配合单位:天门高新园,市环保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委)
2.开展垃圾分类试点。按照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因地制宜、示范推进的原则,2018年,在城区选取2个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2019年中心城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30%以上,2020年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市城管局,配合单位:竟陵街道办事处、天门高新园)
3.合理处置餐厨垃圾。采取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日处理能力30吨的城市餐厨垃圾收运和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城市餐厨垃圾合理利用和处理率达到70%以上。(责任单位:市城管局,配合单位:市城乡规划局、竟陵街道办事处、天门高新园)
4.规范建筑垃圾处置。在城区南北两个方向,各选择一个适当的地块,建设两座消纳能力共10万m³的建筑垃圾消纳处理中心。所有建筑工地实施“五个一律”进行规范,同时,配备自动喷淋降尘设施、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空气自动监测设施,提高工地管理的科技含量。(责任单位:市城管局,配合单位:市住建委、市城乡规划局、“两办一园”)
5.推进餐厨油烟治理。以政府机关、公共设施、酒店宾馆、小餐饮集中点餐厨油烟治理为重点,开展餐厨油烟集中治理;加大露天烧烤场所油烟整治力度,引导业主进入指定的夜市市场经营;将新建小区油烟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要求纳入规划条件。(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城管局,配合单位:“两办一园”,市城乡规划局)
6.实施污泥无害化处理。以黄金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为依托,开展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责任单位:市城投公司)
7.规范公共厕所管理。以《天门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为标准,加强对新建小区公厕的建设力度。按老城区800米、新区500米服务半径的要求,结合我市城区公厕现状,采取“新建一批,改造一批,开放一批,提升一批”的办法,逐步建设开放150座以上公厕,逐步改善部分区域和路段厕所分布不均衡情况。加大公厕改造力度,合理调整公厕男女蹲位比例,中心城区公厕全部达到国家A级标准,公厕环境清洁卫生、设施设备良好,管理做到规范化、标准化。按规定设置明显的公厕标识指引系统,积极探索城市公厕智能引导系统,解决找厕难题。(责任单位:市城管局,配合单位:市城乡规划局、竟陵街道办事处、天门高新园)
(四)完善城市功能。
1.加快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完善城市路网。按照“东拓西控南延北扩”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展优化主城区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主城区交通道路体系,推进形成“三环九纵九横”城市路网系统,新建和改造城市主次干道,整治小街小巷道路,加大路网密度,增加城市道路畅通性。加强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改造交通路口,新建改造停车场。发展城市公交,扩大公交覆盖面。推行“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进一步加强城市路网建设,在加强主干道路建设的同时,升级、完善支路路网体系,解决次干道功能不匹配、断头路偏多、支路偏少的现象,打通城市微循环,城市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规划要求。(责任单位:市住建委、市交通运输局)
建设城市慢行系统。结合市政道路同步建设慢行设施,新建主干路全部配套设置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打造连接成网的慢行系统。新建非机动车道19.2公里,自行车道15.1公里,人行步道26.5公里。(责任单位:市住建委)
优化公交线网。逐步推进天门至九真、天门至岳口和天门至石家河公交一体化改造,新建三个公交首末站,提高公交一卡通持有率,形成以城市公交为基础、巡游出租汽车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为补充、信息系统为手段、交通枢纽为衔接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调整优化公交线网,提高公交车覆盖半径,确定合理的公共交通票价,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为市民群众提供安全、准时、便捷、可靠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分担率提高10%以上。(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2.优化公共文体等设施配套。
打造15分钟生活圈。严格按照《天门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的规定,规划、建设新开发片区,做到社区周边步行15分钟范围内,有小学、幼儿园、社区卫生、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和菜市场。老城区依托社区邻里建设,结合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等项目,配套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同时,加快友谊、孙湾、竟东路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在老城区实现15分钟生活圈的目标。(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文体局、市商务局)
免费、低收费开放大型公共设施。市图书馆要举办各类活动,提高图书馆知名度,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提高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力争持证读者总量达到10000人,年服务读者达到20万人次;同时,逐步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提升图书馆专业化水平。市博物馆要进一步完善陈列开放设施建设,提升馆藏文物陈列展示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提高市博物馆的行业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市群艺馆要充分利用现有活动场所和设施设备,组织开展舞蹈、声乐、古筝、钢琴、美术、书法、架子鼓、非遗展览等免费服务,进一步增加活动场所(棋牌室、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少儿活动室)、活动项目以及相关设备设施,让群众有更多的娱乐活动场所;利用文化志愿者平台,招募更多的文化志愿者参与到免费对外开放活动中来,吸引广大群众走进群艺馆,树立群艺馆良好的社会公共形象。市体育中心要加强体育中心室外场地管理力度,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80小时,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350天。(责任单位:市文体局)
3.实施物业管理全覆盖。全面推进城区住宅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工作,实施分类管理。新建商品房小区,推行专业化物业服务模式;已建成有物业服务的商品房小区,在地方政府指导下,做好物业服务续聘、新聘或业主自治管理的转换衔接工作;有单位管理的房改房小区,维持现有管理模式,纳入单位“门前四包”考核范畴;未实施物业管理的小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聘专业化物业服务企业提供基本物业服务。建立健全由地方政府、社区、小区业主委员会共同参与的物业服务考评机制,引导、督促物业服务主体依法诚信经营。(责任单位:市房管局、“两办一园”,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委、市城管局)
4.提高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水、电、气网上业务办理,方便群众生活。(责任单位:市住建委、市供电公司)
5.改善停车环境。所有新建小区必须按照规划要求配备建设停车位;利用城乡结合部、城市中心空闲地段新建、改建公共停车位,每年新增停车位不少于1000个;建设智慧停车系统,鼓励企事业单位、小区分时段向社会提供停车服务。(责任单位:市住建委,配合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公安局、“两办一园”)
(五)加强城市特色风貌塑造。
1.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严格按照《天门市“多规合一”空间规划(2016-2020)》的要求,划定城市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地总量和园林绿化品质,提升城市绿地功能,巩固园林城市建设成果,积极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
依托城市路网、水系,建设沿天门河、汉北河生态廊道,城市内环、外环生态绿圈,形成以带状绿地为主,以块状绿地为重点,以绿地组团为主要形态的城市绿地系统,打造“绿”与“美”、“绿”与“生态”、“绿”与“文化”相结合的城市绿化园林景观。实施北湖公园、东湖公园二期、植物园二期、江家河二期、小南湖、杨家新沟等绿化改造,构建完整连贯的绿地系统;实施隙地植绿工程,充分利用城区空闲地,建设微型游园或绿化带,不断提高绿化覆盖率。(责任单位:市住建委、市城投公司)
进一步完善陆羽故园、东湖公园及植物园防灾避险设施设备、应急标识系统的设置,达到水、气、电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防灾避险公园标准。同时,开展城区受损水体、垃圾填埋场的修复工作。(责任单位:市住建委,配合单位:市城管局)
2.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开展全面普查,掌握我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资源的数量、分布和保管情况;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等形式推荐符合条件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举报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行为;对符合条件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划定,对符合标准的历史建筑进行挂牌。(责任单位:市文体局,配合单位:市城乡规划局)
3.加强荆楚派建筑风格应用。在旧城改造、重点地段、重点地区、重大公共建筑中加强荆楚派建筑风格应用,体现地域特征和时代风貌。(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住建委)
4.建设城市综合管廊。合理编制中心城区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推动地下空间“多规合一”,完成北湖大道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新老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城市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要根据功能需求,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同时,以2015年中心城区地下管线普查成果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责任单位:市住建委,配合单位:市天力城开公司)
5.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2020年,新增建筑节能能力3.1万吨标煤、发展绿色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新增节能建筑面积182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9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应用面积68万平方米、散装水泥供应量46万吨、预拌混凝土供应252万吨、预拌砂浆供应3.6万吨。将百里凯旋门、天门碧桂园二期、华西农商城配套住宅、天门碧桂园三期、四期、汉旺世纪城三期、楚天尚城四期、华泰商贸城四期、北湖安置小区三期、侯口经济适用房四期等新建小区建设成绿色生态小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0%,新建建筑能效比2015年提高20%。(责任单位:市住建委)
6.开展装配式建筑试点工作。编制《天门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2017-2025年)》,鼓励和支持湖北华茂科技与具有成熟和先进的装配式建筑技术的科研机构或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建立天门市装配式产业基地。开展多层次装配式建筑知识培训,加强对管理、设计、生产、施工、监理、检测、验收等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具备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的管理人才和生产、操作经验的技能型产业技术工人,为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同时,从政府工程开始,逐步扩大装配式建设的比例。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责任单位:市住建委,配合单位:市城投公司、市天力城开公司、市园投公司)
(六)强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围绕“优政、惠民、兴业”的三大发展主题,实现惠民服务无处不在、在线政府透明高效、城市治理精细精准、安全体系自主可控和信息经济融合创新的五大目标,将天门市建设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应用示范标杆城市。(责任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卫计委、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教育局、市政府金融办)
1.建设城市大数据云平台,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应用和数据共享,推进数据资源商品化。
2.建设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将城市的人、事、物、空间等信息进行统筹管理,统一监控环境、交通、治安等城乡运行体征状态,满足突发事件处置和应急管理对信息快速集成的需求。
3.建设智慧城市运营工程,建立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一体化合成作战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提高社会治安防控水平和治安治理能力,建设平安天门。
4.进一步完善“智慧城管”平台建设,坚持精细化、标准化、网格化、常态化管理,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管理。
5.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推进”的思路,建设覆盖天门全市的智慧食药监体系。
6.建设智慧交通系统。按照“优化完善基础、搭建综合平台、打通交通治安”建设思路,提高交通管控效率,提升公众服务水平,为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7.建设天门市统一的城市级APP——天门通,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服务政务、公安、交通、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向市民提供政务、公共事业、商业和金融支付四大类应用服务。
(七)规范城区市容秩序。
1.治理城市“蜘蛛网”。在全市58条主次干道上开展全面整治,2020年,城区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全部入地;新建道路(除工业园区外)、主次干道、历史街区、重点地区10kv以下的强电和弱电全部入地,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街道,管线必须入廊。(责任单位:市城管局,配合单位:市电信公司、市移动公司、市联通公司、市网络公司、市供电公司)
2.加强市容秩序管理。进一步巩固“创文”成果,建立和完善“门前四包”管理机制,加强人行道车辆停放秩序的日常管理,全面整治非机动车乱停乱靠违规现象,彻底规范非机动车停靠秩序。(责任单位:市城管局)
3.规范广告牌匾。严格按照《城市户外广告规划》的要求,按照“一街一景、一店一牌”的要求,全面规范临街广告设置;同时,坚持“全民参与、专业治理、从严打击”的原则,扩大市场化治理范围,全面治理城市“牛皮癣”。(责任单位:市城管局,配合单位:市城乡规划局)
4.改造老旧小区。要以棚户区改造为契机,以北湖、文昌阁、老政府大院、南湖市场、东湖社区、老工人文化宫、老农业局、老规划局单元、老财政局单元等重点改造项目为抓手,全面开展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确保2020年改造率50%以上,配套完善水、电、气、管网、路灯等基础设施。强力推进背街小巷治理,消灭断头路、泥巴路,实现路灯亮化、环境整治。(责任单位:市房管局、“两办一园”,配合单位:市住建委、市城投公司、市天力城开公司、市园投公司、市征收办、市城管局、市供电公司)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全市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指挥部,建立市长领衔、分管副市长主抓、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机制。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住建委,负责业务指导和验收考核工作。市直相关部门立足职责,加强协调配合,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实施。
(二)明确主体责任。“两办一园”及各有关单位是实施城市绿色发展三年行动的责任主体。各责任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三)完善项目清单。“两办一园”及各有关单位迅速制定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年度项目清单,明确责任人和工作要求、完成时限,报市住建委备案。
(四)加强考核督办。市政府每年召开全市城市建设绿色发展现场推进会和总结会,开展1-2次专项督查,对“两办一园”及各有关单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在市主要媒体公布。
(五)建立奖惩机制。将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工作考核排名结果运用到党政领导实绩考核中,增加考核权重和分值。对推进不力,未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的,市政府将实施约谈问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