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详情

天门市“决胜收官‘十四五’ 跨越赶超‘十五五’”新闻发布会第七场

时间:2025-10-30

嘉宾:

摘要: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之年。10月30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门市“决胜收官‘十四五’ 跨越赶超‘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城乡融合。

发布会实录


时间:2025-10-30

嘉宾:天门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晨天门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正凯;天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胡金华

内容: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之年。1030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门市“决胜收官‘十四五’ 跨越赶超‘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城乡融合

文字实录:

中共天门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熊文婷: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天门市决胜收官‘十四五’ 跨越赶超‘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今天发布会主题是城乡融合。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晨先生;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正凯先生;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胡金华先生。

首先,请余晨先生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城乡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及成效。

天门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晨: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住房和城市更新工作的关心支持。

城乡融合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抓手,而燃气供应、污水治理、供水保障作为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核心载体,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四五以来,市住更局牵头统筹、精准发力,推动三大领域实现从城乡有别全域均等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供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我们以全域覆盖、安全高效为目标,全力推进燃气供应一体化,让全市居民用上清洁、安全的能源。强化气源保障积极争取气源指标,推动西气东输三线——天门连接线工程建设,强化应急保供能力。推进管网延伸,持续推动天然气管网向乡村纵深覆盖,2021年以来建设燃气管网1293公里,实现村村通,累计开通乡村用户15万户夯实安全底线,组织开展城镇燃气“问题管网”排查整治,发现并整治“问题管网”70.1公里;完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燃气部分建设,安装监测感知设备798套;推进燃气“三件套”安装,餐饮用户已全部安装完成,居民用户已完成近16万户安装,完成799户餐饮用户“瓶改管”;加快液化气站整治,全市5座标准化液化气站正在抓紧建设,强化联合执法,扣押1台非法运输液化气车辆,查封21个非自有钢瓶,行政拘留2人,取缔1家存在重大隐患的液化气站,立案3起,关停15家不具备整改达标条件的气站。

二是污水处理质效明显提升。污水治理是城乡环境改善的“突破口”,我们坚持“城区提标、乡镇覆盖、全域统筹”的思路,构建起系统完善的治理体系。在城区,全面开展排水管网排查整治,一体推进管网排查、设计、整改,目前城区排水管网排查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加快整改。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完成黄金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容工程,新建东江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14.5万吨/天。实施“五河”(大庙泓沟、蒋碑渡河、龙嘴河、杨家新沟、谌桥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天门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目前5条河流综合治理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在乡镇,进一步完善生活污水管网,投资近1亿元,完成乡镇生活污水补短板工程,推进污水管网向镇郊区农村延伸。进一步增强污水处理能力,相继完成李场社区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九真污水处理站工程。强化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运维监管,采取定期巡查、年度评估等方式督促运维公司切实做好管网疏通、设备运维等工作,确保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供水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十四五”期间,我市围绕从“有水吃”向“吃好水”的转变,全面推进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和管理体制三大建设。供水能力显著提升,全市日供水能力从2015年底的20.8万吨提升至29.5万吨,预计到2025年底将达到44.5万吨。完成二水厂改扩建工程,日供水能力增加10万吨,管网延伸至14个乡镇,服务人口超过100万人。水源结构优化升级,彻底告别了单一水源供水的历史,打造了以汉江水为主水源、吴岭水库为备用水源的供水体系,实现了地表水源供水全覆盖。供水管理体制创新,完成22个乡镇水厂的个人股份回购,城乡水厂由天城水务有限公司统一运营管理,实现了管理、水质、服务三个保障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中共天门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熊文婷:

谢谢余晨先生的介绍,接下来,请吴正凯先生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方面的工作情况及成效。

天门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正凯: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代表市交通运输局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交通运输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十四五”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牢“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定位,践行“交通强国”使命,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快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我市“铁水公空”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运输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大幅提升,“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在加快实现。下面我主要向大家介绍四个方面的情况。

一、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

“十四五”期间,全市公路水路投资稳步增长,交通项目建设屡创佳绩。截至2025年6月,全市已累计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179.6亿元,其中,公路177.9亿元,水路0.3亿元,站场1.4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期间(25亿元)、“十三五”期间(49亿元)的7.2倍、3.7倍。

二、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

一是高质量构建对外交通大走廊。沿江高铁天门段建成,即将迈入全新“高铁时代”;汉江航道兴隆至蔡甸段2000吨级航道整治正式开工,多祥港、岳口港建设加速推进,水运活力不断激发;武天高速全段即将建成通车,随岳高速公路石家河互通“开口子”工程加快推进,深度融入武汉“1小时通勤圈”。二是高效率织密市域路网骨架。“十四五”期间,G347皂市至杨秀段、G348窑台至丝网湾段、S214天门至仙桃段、S213新东环线、天仙公路安全智慧工程等普通国省道项目加快推进,城区北环线、南环线和西环线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八纵八横两环”外联内通路网体系持续完善。三是高标准畅通内部“毛细血管”。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我市获评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市,黄潭镇、佛子山镇、汪场镇获评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县道新火线获评全省“最具人气农村路”,全市乡镇实现了双通道达100%,行政村通水泥路达100%,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达水泥路。

截至2024年底,全市综合交通里程达5871.923公里,其中公路通车里程5418.523公里、铁路114公里、内河航道339.4公里。一级公路里程达264公里,国省道一级公路占比57%,80%的乡镇通达一级公路,100%的乡镇通达双通道二级公路,100%的行政村通客车,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达水泥路。

三、运输服务保障显著增强

一是全域公交建设稳步推进。“十四五”期间,完成全部乡镇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乡镇公交覆盖率达100%,持续推进全域公交建设,2025年底,全市建制村公交率覆盖达98.3%;完成多座公交候车亭和客运中心站无障碍设施改造,全市公交在线网布局、运行效率、乘车环境、便捷实惠、服务水平等方面显著提升,群众出行更加便捷。二是城乡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十四五”期间,先后建成市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1个,乡镇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26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543个,快递进村基本实现“应进尽进”,指导邮政和民营快递公司采取邮快合作和快快合作进村、自主进村等模式,打通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三是寄递业务发展突飞猛进。2024年,我市快递业务量位居全省市州第4,县市区第1。今年,快递业务量日均达到140万件。

四、行业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运输市场保持规范。常态化开展客运市场秩序监管,加大过境客车、旅游车、“黑车”、残疾人代步车、网约车整治力度。客运市场规范有序。二是路域整治和公路治超整体推进。全面开展铁路沿线、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严厉打击侵占路产路权行为;持续开展超限超载治理。全市公路更畅通,桥梁更安全。三是公路和航道管护水平全面提升。推进“美丽国省道”“美丽农村路”和“畅安航道”建设,全市458公里普通国、省道优良路率分别达到90.2%、88.6%,保持整洁、美丽、畅通。县乡道和农村公路主干道纳入专业化管护。汉江航道管理全面加强。航标标位准确率和发光正常率100%,通航保证率达98%以上。四是交通安全稳定形势总体向好。高位部署推进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综合交通“减量控大”、公路安防精细提升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全市水上船舶安全面达100%,道路运输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率100%,建设安全管理责任制落实率100%。实现“一无双降”目标,安全底线有效筑牢。五是“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65项交通运输领域政务服务事项减材料“免提交”完成率100%、准确率100%,全市道路运输电子证照制证率达100%,积极拓展高频交通运输领域审批事项上线“鄂汇办”APP,为群众“办事不出门,随时随地办”提供保障。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中共天门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熊文婷:

谢谢吴正凯先生的介绍。下面,请胡金华先生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的进展成效。

天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胡金华: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五年来,天门市“三农”工作紧扣“十四五”总体规划布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聚焦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着力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全市实施“七大行动”,加快建设“新时代侨乡”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是农业稳产保供强基固本。2024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242万亩,粮食总产82.5万吨,产量和产值在3个直管市中均排名第一;油菜产量9.56万吨,蔬菜产量103.62万吨,生猪出栏63.23万头,家禽出笼789.62万羽,水产品产量12.6万吨,形成了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健康畜禽、特色水产四大特色产业链条。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0.06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31%,获得全国“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华中地区蔬菜集散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是农业“接二连三”深度融合。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2家;“壹品天门”入围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名单,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达到6个。天西农产品加工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三园合一”的天门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24年6月开园,吸引红日子食品、鑫天农业等6家龙头企业入驻,带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8%,打造8.2万亩智慧蔬菜基地直供武汉、粤港澳大湾区,实现“早上天门田头·晚上湾区餐桌”的12小时鲜蔬供应链。黄潭、皂市、佛子山等乡镇依托山水田林湖等农业农村资源要素,着力推进“全域旅游”规划和“三乡工程”实施,着力培育了一批大家熟知的知青农场、南湖农耕园、长寿山原村、百丰生态园、天海龙农业生态园、方舟生态园、陆子茶园等田园综合体和农文旅融合体。

三是村庄规划编制有序实施。“十四五”期间,全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村庄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国土资源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衔接,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及“多规合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全市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环节,共编制村庄规划95个,近380个行政村按“一图一表一说明”要求完成建设指引性规划编制,全市乡村建设总体做到了主次有别、远近有序,依规而建、城乡一体。

四是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推进。“十四五”期间,我市一体化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城乡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相关行动。

截止2025年9月底,全市483个行政村对标“千万工程”实施了美丽乡村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了5个农文旅产业融合循环圈和6条国省交通主干线环境整治提升;2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121个邻近村接入镇级污水处理管网,225个村建设大三格、微动力、人工湿地等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收治率达到53%左右;建改农户卫生厕所近22万个,公厕650座,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全面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农村生活垃圾统筹治理模式和处置体系,城乡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100%;持续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活动和“清洁家园”“清洁天门”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五是城乡“两基”建设均衡推进。“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局牵头相关部门着力推进农村“两基”即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在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和项目整合力度。

“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期间,全市新建、改建乡村小微景点310个,农村文体小广场408个,门前屋后“小三园”15000多个;建设镇村污水收集管网、入户管网1038千米,完成15条黑臭水体和332处(条)小微水体整治,疏浚河流沟渠总长1041.9千米;完成塘堰清淤813个,清淤总量63.9万方;建设“四好农村路”近1200公里,改扩建通村通组入户硬化道路近1500公里;新增“四旁”植树造林逾10.92万亩,路灯近20000杆。全市各乡镇通村通组道路硬化率、用水用电入户供给率、5G网络覆盖率、邮政快递电商物流到村率等基本达到100%。另外,全市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食堂、县域医共体、城乡教联体等相关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初步做到了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中既强化“硬设施”建设,也提升“软环境”配套。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十四五”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基础上,着力谋划推动“十五五”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以“粮安天下”的担当、“绿满天门”的理念、“城乡一体”的格局和“四化同步”的定位,续书写天门市新时代侨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答卷。谢谢大家。

中共天门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熊文婷:

谢谢胡金华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

湖北日报记者:据了解,天门市“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0.06万亩;建设美丽乡村483个,能否详细介绍一下相关情况,都有哪些亮点和成效?

天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胡金华:

谢谢你的提问。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市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十四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项目建设的重头戏。

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质效明显提升。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以高起点规划、高效能整合、高标准实施,20192024年建成高标准农田58.26万亩,全市累计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60.06万亩,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的76%,质量等级评估优良率28.33%,比全省整体优良率高7.38个百分点,在全省近百个高标准农田建设县(市、区)综合评价考核中,我市连续三年排名前五位,先后获省政府专项激励资金近2000万元。

目前,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基本构建起田成方、渠互连、路相通、涝能排、旱可灌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同时与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形成了深度融合,成为了我市粮食安全的硬支撑、特色产业的策源地和乡村建设的新路径。近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小田并大田改革,造就了庄品健投建运管一体化的全国试点模式,打造了江汉大米”“荆楚好粮油的万亩种植基地,助推了天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园合一的开园运营,带动了全市近60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130万亩。

2025年,我们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的目标任务,目前完工验收2023年高标项目14万亩,在建2024年高标项目11万亩,向上申报2025年高标项目10万亩,计划储备后期高标项目10万亩,力争通过10年努力,实现全市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

二是美丽乡村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五年来,我市在充分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基础上,于2020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及相关项目建设。

20202024年,市美丽办按照重点村、示范村、整治村三种类型分类施策,每村分别按照400万、200万和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项目所在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急难愁盼民生事项建设等。

截止2024年底,全市累计安排专项资金约8.7亿元,用于483个行政村开展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推进了5个农文旅产业融合循环圈和6条国省交通主干线环境整治提升;创建培育市、镇、村三级美丽庭院”6500户,初步形成了五圈、六线、百点、万户的天门美丽乡村建设基本面。

当前,我市常态化组织开展的清洁天门行动和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可以说实质上还是我们美丽乡村建设(现在叫和美乡村建设)五年推进规划的延续和深化,也是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市农业农村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坚持干部示范带动,群众广泛参与,着力聚焦四旁(路旁、水旁、田旁、屋旁)、开展四清(清垃圾、清河渠、清厕所、清废旧),清洁天门一定会为我们造就更多的美丽乡村!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天门发布记者:我们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请问“十四五”期间,天门市农村公路在建设、管理、养护、路产融合方面都有哪些具体措施?

天门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正凯: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农村公路是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公益性基础设施,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大投入保障,持续推进发力,农村公路路况水平、管养能力、服务质效均得到显著提升,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一、科学规划建设,构建高标准路网体系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成立指挥部,配套出台示范创建方案及路长制文件,形成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二是投资13亿元实施主干线提档升级工程和危桥“三年消危”提质行动,重点打通“断头路”“瓶颈路”,采用EPC模式引入中交特种公司等央企提升建设品质。三是将养护标准从“7351”提升至“1525”,年均保障近2000万元专户资金,同步打造连片示范路网覆盖黄潭、佛子山、汪场、岳口等多个乡镇。

“十四五”时期,新改建农村公路1199公里,改造危桥325座,创建全省美丽农村路300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895公里,路网密度稳步提高。全市农村公路主干线实现100%提档升级改造,通客运班车线路100%升级为等级公路,通乡镇公路100%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农村公路四、五类危桥全部完成维修改造,安防工程实现全覆盖,农村公路养护专业化、机械化水平达到100%,列养率达到100%。优、良等路达到90%以上,形成由线成网、由通到畅、由畅到兴的农村公路路网新格局。

二、创新管养机制,实现精细化管理养护

推行市镇村三级路长制全覆盖,配套“路政员-监管员-护路员”专业队伍,设立1553块责任公示牌,强化公开监督。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周巡查≥20小时/年≥220天)及预防性养护体系。同时投资1800万元成立市级农村公路养护中心,升级机械化设备;创新“专群结合”管养模式,即县道及委托乡道由专业机构实施标准化养护,村道由村民自治负责日常维护,实现100%管养覆盖与低成本高质量养护目标。

三、深化路域融合,提升高效运营水平

一是“路+”赋能产业旅游。依托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公路与产业、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四好农村路+乡村旅游”(张家湖湿地公园、七屋岭旅游景区)、“四好农村路+观光采摘”(佛子山采茶基地)。二是客货邮融合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市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步伐,启动了全域公交创建,全市各乡镇公交覆盖率达100%。同时,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整合交通、商务、供销、邮政等部门资源打造“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农村物流配送新模式,市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基本建成。

下一步,我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总目标,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完善现代化农村交通运输体系,更好的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天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回答完毕,谢谢

天门日报记者:“十四五”期间天门市农村天然气用户增长迅速,在快速普及的同时,农村地区燃气设施运行环境相对复杂,用户安全意识可能不足。请问住更局将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筑牢农村燃气的安全防线?

天门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晨:

感谢您对燃气安全问题的关注。这确实是我们在推进“气化天门”进程中最为重视的核心问题,让农村居民在享受清洁能源便利的同时,确保用气安全,是我们的首要责任。为此,我们将重点从“物防、技防、人防”三个层面强化农村燃气安全管理:

一是夯实“物防”基础,守住安全底线。持续在农村地区推广燃气“三件套”加装工作,从硬件上提升安全水平,对于特殊困难群体,研究相应的补贴政策,确保应装尽装。加大入户安检频次与深度,督导燃气企业提高入户安检率,建立“一户一档”的安全档案,对发现的隐患实行闭环管理。加快推进液化气站整治,迅速完成标准化液化气站建设,通过规模化、规范化运营减少违法充装带来的安全风险隐患。

二是强化“技防”支撑,提升监管效能。针对农村地域广、用户散的特点,大力推广安装智能物联表、远程报警切断装置等,管道燃气关键节点安装无线泄漏传感器,联动智能燃气表实现“泄漏即关阀、报警即推送”。加强管网智慧巡检,运用无人机巡检等技术,对穿越农田、河流等复杂地形的中压管线进行定期巡查,提高隐患排查的效率和覆盖面。

三是压实“人防”责任,筑牢思想防线。开展“接地气”的安全宣传,针对农村用户的生活习惯,我们将制作更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海报等资料,多渠道科普“用气通风、人走火熄、漏气关阀”等关键知识,让安全常识真正入脑入心。督促燃气企业提升乡镇服务网点的应急抢险能力,配齐人员和装备,并与村委会联合开展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够快速响应、有效处置。

下一步,我们将以最严格的标准、最扎实的举措,守护好农村的“烟火气”,让安全与便利同行。

回答完毕,谢谢

中共天门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熊文婷:

谢谢余晨先生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Baidu
map